读书笔记之竖墙的理由

之前我对方滨兴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这防火墙之父的头衔上,还有一个被砸鞋子的事让他更出名了,今天看到月光微博转的一篇《方滨兴的墙内墙外》,文章内容比较感性,也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好最近我在看土木坛子推荐的《邓小平时代》,我联系起来说一说我的想法。

长城这东西站在国家层面,的确有必要存在,至于要不要将它用在一般民众上,那就各有各的理由了。这东西的确给咱们造成了很多不便与困扰。国外不管是著名的还是乱七八糟的网站,有一些都看不到了。那本是文化思想多元化的一部分,可惜目前国情是我们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的思想实在承受不起,社会精英层则认为没必要担心。依我看,长城只能拦住一般老百姓,拦不住精英们。精英怎么想都行,怕的就是老百姓乱。

《邓小平时代》说咱们曾有过一阵文化思想最自由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时高层正积极讨论如何开放国家,对文化思想放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没底,邓小平本人也在摸索。于是这过程就成了一个试验期,那时候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所谓的“民主墙”可以让人任意粘贴各种大字报描述自己的想法跟意见。思想突然放开那阵子可热闹了,大家都很热心提出各种建议批评,也有反政策,反政府甚至反毛主席的言论,高层都忍着。直到最后领导们发现情况不对,有些批评的人对西方民主有天真幻想,甚至否认一切积极的成果,由于担心国家再度陷入“文革”那样的动乱,邓小平就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条底线,并规定其不可逾越。当人们发现自由的思想重新受到了限制之后,“民主墙”接着就成为了历史。

如果说那阵风波是人们在文革时期受到长时间的压抑后的短暂宣泄,过分一点情有可原,反正也没什么流血冲突,到了89年的时候闹的那事就是大家心中的痛了。事件起因背景经过结果等等长城外都有详细资料,总归就是一种自由思潮的泛滥,并屡屡挑战“四项基本原则”。逼迫高层决定痛下杀手,由此积下的怨恨现在都未散去。

刚放开时大家都很穷,差别也不大,“民主墙”那点地方都有这么过份的反对意见弄得人心动乱,如见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互联网这种地方信息传播又是极为广泛。想放开长城这种监管更不可能。

值得安慰的是近期发生的斯诺登这事件,让大家都知道了其实西方也在做类似的事。对比之下,咱们是摆在台上做,明文规定执行,并且有个众所周知的长城系统监控、干涉所有信息流。美国则是暗地里做,没有斯诺登的话多数人都不知道。手段虽然不太一样,但出发点跟目的都是阻止危害社会的情况发生。若说具体国情导致的差别,就是美国允许你乱看,但不允许你乱说,中国则是不能乱看也不能乱说。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读书笔记之竖墙的理由》有6个想法

  1. 不管是墙内还是墙外,看东西都是需要一定的甄别能力,不能一概接受。
    最烦的不是被墙,而是经常看到那些极其偏激的、没有一点思想的言论,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推翻某某,为某某翻案,为某功平冤,要某某独立,等等。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