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rilium

Trilium是德国人使用JS开发的,使用SQLite存储,通用全平台知识管理软件,可以用于个人一般笔记,更加擅长个人知识管理

特点

1、不限层级、不限条目树状管理,有容乃大

2、高度灵活,自由订制插件、设计皮肤界面、笔记表单,想要更美均可亲手打造

3、双链、笔记地图(可按层级或则关系切换),无惧迷失知识密林中

4、全平台、网络服务端自部署(网页端)、Windwos客户端,手机端(使用网页)、Mac OS客户端,随时随地轻松访问第二大脑,数据牢牢把握自己手中

5、标签、关系、属性值等自由搭配,笔记模板自由套用,总有意想不到的用法

6、可使用SQL控制台执行数据库SQL指令,统计输出,助力轻松盘点,做事心中有数

7、与灵活度相对应搭配的强大搜索,使用搜索指令控制层级深度、关键字、范围值、排除项等,轻松完成复杂搜索,无惧知识海洋迷路

8、由SQLite支持的高性能,快响应,轻松应对知识大爆炸

9、完全开源,便于二次开发(如有能力可亲自动刀)

10、存储使用单一数据库,所有数据、配置均在单一文件中,备份拷走即可,数据在手,天下任我走

不足:

1、官方UI界面单调,缺乏美感,开发者心思主要用于后端架构

2、移动目前只有网页界面,虽有一定适配(放大字体等)但同样缺乏美感,且编辑操作有一定限制

3、官方社区人气缺乏,缺乏详细中文帮助文件,遇到问题疑惑,难以得到快速协助

4、安装容易,但使用进阶较为困难,部分功能设计隐藏较深,相关概念不易掌握

5、数据库存储不直观,想读取数据需要客户端,或则安装例如“SQLite Expert”软件打开数据库文件才能看到内容。

6、对Markdown(一种轻量标记语言,易于写作)支持不够友好,仅能部分支持

7、仅能单用户使用,缺乏多人协作

8、网页剪藏功能一般般(提供对应浏览器插件)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关于知识管理工具的思考

知识大爆炸是个老掉牙的概念,早在两千年初,国内互联网刚兴起时就有人看出了这个趋势,近些年强调终身学习,古老的笔记终于要在新时代脱胎换骨了。

说笔记古老,它使命服务于知识管理,以前信息不多,但凡记录下来都不存在管理问题。正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知识信息几何级增加,为了提高效率,人们开始变着花样写笔记。
最简单的关键字法,简单记录几个关键字,关键句,要点,形成知识流水账。
到康奈尔笔记法,笔记分三部分:1-线索;2-记录;3-总结
再到麦肯锡的“云雨伞”框架法,抬头看天,发现天空中的云朵有些异样,解释为“好像要下雨了”。根据这一解释,判断应该采取“带伞出门”的行动。这个框架下的笔记也是分三部分:“云=事实,现在的情况”;“雨=分析,对此情况的解释”;“伞=根据此解释而采取的行动”。
先进一点的,就是思维导图法,既有全文脉络,又有细枝末节。能够以最简约的方式,将重点逻辑快速梳理出来。

但方法归方法,很长一段时间笔记的形态都是笔跟纸。智能设备普及后笔记才以数字化方式大量存在。论结构,即便在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的前几年,笔记结构也依旧是标题+正文,然后简单按照时间排序罗列出来,多年未变。

电脑的普及让很多人理解了所谓“文件夹”这种不断嵌套的概念,我们查找一个东西可以通过:1级-2级-3级-4级……这种层层目录树来定位它的位置,另外一个与之匹敌的概念就是“标签”,即描述一个东西可以是什么,同时还可以是什么这种多重属性。方便我们把知识归类为这个,同时也能当作是另一个。

回顾人们,依旧倾向于用熟悉的工具做知识管理,如一些比较老的网络记事本、博客平台、电子邮箱。当时这些工具(平台)只要提供搜索,加上文件夹,就能极大缓解管理问题。尤其是Gmail诞生,如果Gmail最初只单纯的邮箱,还不足以赢得当时人们的热情,是它配上强大的搜索以及标签、过滤功能,让人们可以把Gmail当作邮箱+知识管理应用看待。

可终究,随着个人知识量(数据量)的不断积累,现成的工具再怎么修补改进,也没办法很好满足人们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了,正如我之前提过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如果我们记得那个东西,也记得它位置,我们直接点开文件夹找就好
如果我们记得那个东西,但不记得具体位置,我们可以用搜索
如果我们忘了那个东西叫啥,但大概记得位置,我们可以走过去看看周围
如果我们忘了那个东西,甚至也忘了它位置,那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终究还需要从根本上创造、发明一个全新工具,应对海量的信息知识,可这个工具形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之前没有人做过,大家也并不知道。好在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大脑微观结构,一窥知识管理工具的最佳形态。

大脑神经元细胞结构,包括胞体、远距离的轴突、以及高度分叉的树突,神经元跟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关联在一起。如果把每篇知识比喻成一个神经元,那我们就应该能想到知识管理工具的最佳形态,知识应该是有层次,有主次、多层次、多维度关联的。

“文件夹”概念与“标签”两个概念,很长时间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管理的需求,面对更多更海量信息知识的事后,无论是“文件夹”+“标签”都不足以应付,于是新的概念“关系”诞生。关系视同关联,它可以把许多信息串成一张网,这才是最接近人脑神经元的结构。

有“文件夹”,有“标签”,再通过“关系”串联,这就是现代知识管理工具应具备的结构。这意味着这工具不能简单排列展示知识,而是需要具备层层嵌套这种结构,也能给每个知识文章打多个标签,再通过另外一层“关联”结构,把不同“文件夹”位置的知识“串”在一起。

正所谓,只要有一根“丝”在,我们就能通过它,从背后抽出一整串“葡萄”,进而拉到更多的“丝”发现更多新天地……

但,“丝”的存在有门槛,关联并非自动生成,而应该事在人为,这也就是现代“笔记”应用的门槛。 追溯根本,我们最熟悉的概念就是我们自己曾经联想过的东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一部分,但没有办法完全代替我们自己,关联这跟“丝”,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做。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1个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