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烧于音

很早之前就想弄个MP3来听歌,因为太久没关注这领域,一时竟不知买啥好。看了京东推荐,一时脑热便买了这月光宝盒Z1,到手之后看这用料是挺足的,网上评价也不错,听之后音质是比以前都好,就缺了个对比,有人评价说是入门级的HI-FI,这是啥?查了查资料,方知这曾经代表专业的名词,居然被浮躁的现代人玩坏了。

Hi-Fi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高保真”,定义是: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从这个概念得知,Hi-Fi是真实声音,并非等于(≠)好声音。一些常见播放器提供的声音增强技术,如什么杜比音效,SRS音效、均衡设置、混响之类在HI-FI领域均应避免,而有些人喜欢增强的重低音,而我本人则偏爱“石室”场景的混响,这些带口味的偏好跟HI-FI不符。

接下来就是说到便携设备的HI-FI,考虑到最近一些互联网高端手机针对音质方面都在主打此概念,专业人士对此都是很不屑,可小白们依旧不太懂。我曾经也以为手机不提供HI-FI只是成本上的考虑,后来发现其实这概念更多是受限于技术。这方面非常基础,要做好的确不易,大牛们看不起手机上的HI-FI是有道理的。

HI-FI不是用专门的线路或则芯片就能实现了么?我之前也以为是这样,看了文章才明白其实芯片早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环境。HI-FI电路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电压波动、信号干扰什么都会影响最终的音质。手机作为无线终端,各种信号发射,高频CPU干扰,机内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不必多说。PCB电路板也就那么一块,为了时尚纤薄,所有人都在为减少PCB面积努力,手机集成程度是非常高的,而在同一时代,物理体积往往左右了一个电子产品的性能,最好的例子便是手机的摄像头和专业级数码相机的比较。高音质需要的电容、电阻、晶振、滤波元件,既要缩小体积还要提高性能,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手机HI-FI除了技术上瓶颈还有就是日常音源,高保真的设备需要配套高保真的声音文件才有意义,比如CS4398芯片的信噪比高达120db,但是这需要24bit96K的音频文件才测得出来,而我们日常拿到的音频文件并没有这么高的采样率。更别说多数听歌的人都使用MP3这样有损压缩的音质文件。

另外HI-FI这东西被称之为“玄学”就是因为其在模拟电路信号上有太多的可变因素,而对于传统主板厂商这类经常接触的是数字信号的工程师而言,要弄好模拟电路,主要就是功放部分的设计,这成了影响音质的最大关键。如果只靠堆料,虽然可以很容易地提高售价并且引起消费者的目光,但真正要提高音质,电路的设计才是最基本和关键的。

最后最致命一击在于耳机。手机的频响曲线上下0.5个db就不得了。耳机的频响,上下5个db太正常了,失真指标HIFI手机可以做到小数点后面4位5位,耳机…..呵呵,那就没法看了。

水桶取决于短板,HIFI手机本身虽然可以达到比较高的保真水平,但是你真正听到的音质水平还是取决于你的耳机。不幸的是现在指标最好的耳塞,音特美的监听专用耳塞,各种电声指标也比好音箱要差点,失真级别和HIFI手机有巨大的差距。据说最贵的耳机,40万的大奥,也只能保持中频部分不错。

听音乐,在于听音乐的感觉,追求高保真,体会录音制作人员的本意,你需要有录音制作人员的器材和环境。而为了好听,则不必,录音制作人员和口味和你未必一致,他喜欢的失真效果你未必喜欢。胆机(常被理工男诟病的电子管设备,性能比晶体管差)其实本来就是一种失真,但是它出来的声音很多人喜欢。而且每个人的听力不一样,有的人高频敏感,正常的音乐他觉得太刺耳,有的人低频敏感,正常的音乐他觉得胸闷。别人的感受替代不了自己的真实听感。

智能手机做得再HIFI,用再贵的耳机,最后还是你的耳朵收货,带着你准备好的耳机去试听你最喜欢的歌曲,喜欢就掏钱,不喜欢就走人。无需为了技术指标和HIFI的名声多花银子。

参考:《手机也能Hi-Fi 深入探讨Hi-Fi圈那些破事
什么是HIFI 手机HiFi真的有意义吗?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回念曾经的卡带随身听

SONY EX505

前阵子看朋友们聊音乐的时候,我忽然想起自己初中时花大价钱买的一个随身听,因为过往已久,具体型号真记不清了。如今再求助于无所不知的百度,能搜出来关于它的资料也相当有限,看到了相同的样子便猜型号是SONY EX505。作为索尼WALKMAN 卡带机(磁带机)系列产品之一,在如今这时代跟很多电子管的收音机一样,沦为收藏品了。

纪念它,是因为它是我未成年的时候对好音质追求的一个记忆。关于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小学,从《十万个为什么》里边看到关于“立体声”的介绍,当时见书上把立体声说得活灵活现我却还没感觉。当时因为没有随身听,这所谓的概念也权当了解放入了脑子。

上了初中住校之后,看很多同学都有随身听,我便以学英语的名义让老爸也弄了一个跟风(说来父母投资对我英语这项投资了不少,可我到现在都没学会英语)。因为不太懂行,第一次都比较随便,隐约记得当时弄的是个表面很光鲜,带着动感小灯一闪一闪,却连立体声都没有的杂牌货。

SONY EX505

跟好音质结缘,是初中时候一次去玩伴家,随便也拿了他的随身听听歌,牌子不是SONY,却感觉很是不同,耳塞两边声音不太一样的,听着歌很有立体感,那时我才恍然觉悟这就是曾经书上说的立体声,新鲜之余我很激动的表示想用自己的新机子跟伙伴换着用,那小伙伴家里有钱,他豪气说没问题,就这样我拿了他的机子用,踏上了追寻音质的路。

小伙伴的机子虽然是二手,但就当时来说也算不错,有FM收音立体声输出,提供简单的三段均衡调节音质,而且具备反面播放功能,卡带播到尽头无需人工翻转即可自动反播另一面的歌曲,咱也可以随时拨动开关反面播放。这设计在当时卡带机里算是比较先进的,说不足就是因为要内置微型马达,整得机身很厚,估摸至少2.5厘米以上,这也是当时卡带机普遍的厚度。

第一次看到SONY EX505,是一个学长拿它做二手在宿舍推销,看到金属的外壳,优美的线条以及那纤薄机身,我眼前一亮。虽然那时也有更薄的随身CD,但光盘终究比卡带要大,且当时的随身CD普遍抗震性不佳,高昂的价格带来的音质、便携性都没有比这机子好多少。CD机上具备的线控、跳歌选歌功能在这EX505卡带机也能实现,当时舍友便买了个二手的,而我却是跑到外边花了500元买了个全新的。

SONY EX505

当时花这么多钱买这,在同学眼中是很不理智,年轻人脑子热也没办法,不过机子音质确实好,尤其是开启WALKMAN的重低音功能后很震耳朵,所谓的线控,其实就是在小小的机匣内通过自动化机械实现卡带快进、快退、正反播放以及自动寻址,这点如今看来根本不算个事,可当时以那年代技术,SONY能做到这点也很厉害,更重要的是其产品设计,我拆过一次,惊讶的发现它的马达设计跟别的机子完全不同,居然是贴片式,以电路板为线圈,插个圆形铁片做转子,先进的设计盖上金属壳后又无不体现出简约之美,所谓的产品美的观念就是在那时植入我的脑子的。

后来的故事大伙十有八九也能猜到,没几年卡带就已逐渐没落,更先进的随身MP3随之兴起。只能放卡带,连收音功能都没有的SONY EX505被刚上高中的我以一半的价格转手给了同学,还没到高中毕业,便再也没看到它的影子。它可能也很快被转手了吧,如今不在垃圾场,就在某个柜子的角落,能被时代记住并收藏起来的,永远都是少数!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