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信新生

尘封记忆

过完年准备出发下广州的时候,基于一些说不清楚的原因,我决定把自个从初中时代起,别人寄来亲笔信全部捎在身边。装了好大一包丢入行李箱。跟着一起来到了广州。

这都是尘封的记忆,按道理它们应在老家某个柜子角落里静静看着时光流淌,等到我年老的某天才能重见阳光,而后带我回味本世纪初那段青涩的岁月,这是它们存留的意义,也是它们毕生的使命,到最后的也应是跟着我一块下坟墓吧。

可我居然等不及将它们挖出来了,缘是担心它们的安全,就像那些没过胶的照片一样,放十几年都好好的,去年忽然就受潮变糊黏在一起毁掉了。纸质的信件,也有不少开始泛黄,算算我还三十不到,照如此趋势,它们恐怕等不到我老那天就先我而去……。

其实我对它们一直都很好,比如说有专门的柜子,里边放了樟脑丸一类防虫,每封信都是照原样封叠。比起一些看完就丢的人,俺算是相当用心。可惜我毕竟不是文物保管专业的,这点小伎俩终究还是挡不住岁月力量,字迹与纸,该黄的黄,该淡的淡,很快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想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将其数字化是能跟上时代,与时俱进的保存方法,一张张拍效果不好,也不现实,扫描吧,老家又不具好的条件。索性我就将它们带着吧,来到广州再处理。

办公室的一体机是有扫描功能,之前一直都只能扫黑白稿件,后来换了一台新的一体机之后,我发现稿台下方的灯不似原来旧的,新机子发出的光是纯白色,当时就猜这可能有彩色扫描功能,只是没空深究。直至今天某个同事无意中乱按,跳出了彩色扫描功能,惊喜之余我便想到可以用它处理那堆旧信件。

其实,真若不惜代价,搞这都是小事。以往的老信件价值不大,不会有人专门投资,真要为此买彩扫仪我肯定是舍不得的,今儿能遇到办公室有条件也是巧合缘分,看是它们比同类命更好,遇到了有心人,借此机会化身数码,往后就存在某个安全的角落吧。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近视:病多不怪

“60年前,中国人口的10%-20%是近视。而今天,接近9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都近视了。在首尔,19周岁男性的近视率达到惊人的96.5%”

“欧美一半的年轻人都没有免俗得了近视——广泛程度已是半世纪前的两倍。据估计,在未来五年之内,世界人口可能有三分之一——25亿人——会患有近视。”

我也是从小近视,不大的年纪却有20多年的病龄,如今鼻梁上不挂个东西我都不习惯了。记得以前读小学时班上近视的还是少数,今儿随便看哪个办公室,都是“四眼鸡”占多数,再读到果壳这篇文章《为什么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了?》忽然感觉咱生活在一个人人皆“病”的时代,不了多久,拥有正常视力的人将变为“少数派”,不近视反倒不正常了。

近视麻烦众人皆知,可到如今我犹豫应不应该将它视作一种病,以其人数真若当病那九成青少儿都有病,如此荒唐论调传出去不被家长们骂死,孩子读书多,近视是知识分子的象征,你懂什么?

作为印证,眼镜店都有卖无度数的平光镜,以满足一些要装“病”(也可视同装逼)的正常人。眼镜上鼻梁,瞬间高大上。装饰品的作用使得很多人不那么畏惧近视,甚至有点喜欢近视。退一步说,这近视又不死人还可以矫正,权当是读多书的一点小代价罢了。

可这代价是必须的么?肯定不是,很多家长早有预防的意识,可近视仍旧汹涌袭向孩子,家长无奈之余只当认命。最为可笑的是那些散播遗传论的人,完全忽视了父母都正常,孩子却高度近视的现象。须知遗传演变都需要好几代演化,而普遍近视不过短短三四十年的事情。与遗传因素相比,生活习惯改变更靠谱一些。这是大多数人直觉,可不少孩子仍旧近视了。咱能说那些爱心肝如宝贝的家长们没保护好孩子么?

错就错在咱一直不清楚近视真正成因,总是下意识认为跟读书有关,考虑到与近视相比没文化显得更可怕,爱子心切的家长们也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当真相开始显露,我才真切感受到没文化多么可怕,近视跟读书多少无关,甚至于跟所谓手机、电脑、平板的关系都不大,真相可能是光,不是照到书本的光,而是孩子周围的光。明亮 户外光照有助于孩子眼部发育,当今众多近视是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长时间呆在室内,而普通人工光照无法满足孩子眼部发育的要求。

如果这就是事实,凭借影响范围以及能够挽救今后无数后代双眼的贡献,我认为给相应专家颁个诺贝尔医学奖。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