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这奇妙的光

上篇博文说追光追得有点玄乎,正所谓很多东西不能深究,真若深究下去探寻所谓的本质,到头来咱世界是否真的存在都会成为一个问题。

还是高中物理课堂上老师问的:光是什么?当时不懂,后来看过一些科普之后我大约有点明白,可仍旧不得彻解。尤其是科普书上说的几个实验!须知在那之前我的世界观一直唯物主义,即存在就是存在,客观就是客观,历史就是历史,我不可能通过现在去改变过去,相信这对大家而言都是常识,可偏偏就是随处可见的光,居然比幽灵更玄乎!

一:光是直线的么?

别说宏观上不是,微观上也不是!除了宏观上的引力可以弯曲光以外,每当穿过细缝或则小孔的时候,光也会发生衍射,来到正常情况下它不可能射到的地方,也只有波才有如此属性。

二:光是波么?

不完全是,因为光电效应有特定的频率界限,这点无法单纯用光波来解释。即对一些金属来说,无论用多么强的红光,即便强到足以亮瞎你的眼,都无法使金属产生电流,而换成很弱的紫光,即便非常之弱 ,照到金属上也能产生很明显的电流!要解释这点,只能将光想象成一颗颗子弹,强烈的红光如密集的沙尘,清风拂面无关痛痒。很弱的紫光,是稀疏的子弹,数量稀少但冲击力很强,能撞击电子产生电流!

三:可你刚还说光是波来着,这又变成子弹了?这跟海浪就是大海的波,光子就是大海的水分子一样么?

错,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递,海浪也需要通过海水传播,可光完全不依赖任何介质,可在宇宙中自由穿行,最重要的是,一个光子也能产生衍射与干涉!

四:什么?单独的光子干涉与衍射?难道它自己可以跟自己玩?

别惊讶,科学家搞了一套能够一次只射出一个光子的装置,试图弄清楚穿过双缝(我们将其比喻为两个门)的时候光是如何干涉的,两个门同时开的时候,哪怕一次只射一发,门后的感光板也能积累起典型的干涉条纹。好玩的是,当我们轮流关上其中一扇门的时候,后面积累的就不是干涉条纹,转而变成两条单独的衍射光纹!需要强调的是,两个单缝衍射条纹的简单叠加,并不等于双缝的干涉条纹。那么,光子怎么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一个可能的解释是:①光子具有某种智能,它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这当然不是一个物理学的解释。于是有②,每个光子都以波的状态通过缝隙,不论是单缝还是双缝。如果是双缝,就和自己干涉,如果是单缝,就自己衍射。

但是这仍然没有解释:光子怎么知道前面是单缝还是双缝?

五:还有更玄乎的么?那么看看延迟选择实验吧!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延迟选择实验灯

光子从光源发出,遇到一个镀银的半透镜(BS1),如果按经典理论,则光波分成两半,各占50%。如果按量子力学分析,则光子反射和透射的几率各占一半,整个系统的波函数是两者的叠加。分成两半的光波或几率各半的光子经M1、M2两个反射镜反射,在I2处汇聚。在此,有两种方案。

一:半透镜BS2不存在的情况下,D1、D2两处放置两个探测器。如D2的响,表明光子来自M2,如D1的响,表明光子来自M1。探测器每响一次,完成一次测量。按照经典理论,我们相信这个光子在测量之前就已经存在,光子或反射,经M1到达D1;或透射,经M2到达D2。在某一个确定的时刻,光子必然处于某一条轨道的某一个位置上。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究竟在哪个轨道上。需要通过测量进行反推。

二:在两探测器之前放置另一个半透镜BS2,来自M1或则M2的光子再次一半透射,一半反射,在此干涉。调整光程差,可以使达到上面探测器的干涉光相消,D2探测器将不会接收到任何光子信号;则D1探测器的干涉光必然相加,只要光源发出光子,必被此探测器接收。每次测量都表明,光子是同时经过两条路线到达的。

在BS2位置,放还是不放第二块半透镜,相当于在双缝实验中打开还是遮挡另一个狭缝,但更加简明。

惠勒的突破性在于:延迟选择 。1979年,在普林斯顿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专题讨论会上,惠勒正式提出了延迟选择的思想:即当光子已经通过M1/M2之后再决定是否放置半透镜。如果放,我们可以说光子同时走过两条路;如果不放,则只走一条。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怪异的结论:观察者现在的行为决定了光子过去的路线。由于这个思想实验并没有限制实验室的尺度,M1、M2两条路线原则上可以无穷长,几米、几千米乃至几亿光年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论。观察者现在的行为所决定的过去可能非常遥远,甚至远到人类还没有诞生的宇宙早期。

更严重的危机出现了。现在已经不仅是光子究竟走哪一条路,能不能知道走哪一条路的问题;甚至基本的因果性时间顺序遭到了挑战。

对于延迟选择实验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以物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假设这个实验在宇宙尺度进行,则其物理过程如下:过程1:有一个又一个光子,从太空遥远的星系来到地球,进入实验室的仪器。过程2:观测者把半透镜放到I2处,经调整,使上面的探测器不停地响,下面的没有反应。过程3:把半透镜拿开,两个探测器轮流作响。

分析之前,需要强调两个前提。(1)光子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应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可称之为稳定性前提,这几乎是人类知识存在的前提。(2)所有光子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只有这样,对不同的光子所作的实验,才能相当于对同一个光子进行不同的实验。

根据过程2的结果反推,可以认为光子是同时从两个路线过来的。而在过程3则可以根据探测器的响应,判断光子走过了哪一条路线。这同个光子显然表现了两种行为。爱因斯坦认为,这与稳定性假设相矛盾。玻尔不否认稳定性假设,同意在一样的物理条件下,光子只能有一种行为。但是玻尔认为:过程2和3,物理条件恰恰不同。因为一个是放置半透镜,一个是不放。这种解释近似狡辩。在经典物理学看来,2和3的物理过程是相同的,因为光子在到达I2点之前的一切条件都无差别,所谓差异只是在用不同的实验手法来观测同一个物理事件而已,完全是观察者的主观选择造成的。对此,玻尔的回答是:“在量子效应的分析中,不可能在各原子客体的独立行为和它们与一些测量仪器相互作用之间划出任何截然的分界线;那些测量仪器是起着定义现象发生时所处条件的作用的。玻尔把观察者引入到物理条件中来,他认为,在量子理论中,不存在如经典物理学中那样纯粹客观的观察者,主体和客体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经典物理主客两分的叙述模式在量子世界中已经不适用了。

但是,从经典的角度看,即使1和2不同,不同的也只是光子经过I2点之后的部分,此前的物理条件还是相同的,而在I2点之后的观察者不可能对在此之前的光子行为造成影响。对此,玻尔仍然坚持,不能把原子客体和观测它的仪器分开,这完全是两个实验。尽管看起来只是最后的部分发生了变化,但是只要有一个局部变了,整个物理过程全部改变了。玻尔说:“事实上,在粒子路径上再加任何一件仪器,例如一个镜子,都可能意味着一些新的干涉效应,它们将本质地影响关于最后记录结果的预言。” 经典物理的还原论和量子理论的整体论之间的冲突在这里鲜明地表现出来。

在玻尔—爱因斯坦争论的分光实验中还隐含了时间问题。因为放与不放第二块半透镜,决定着被观测的光子的行为。而光子总能做出相应的表现,似乎能预先知道观测者的决定。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在路径上,时间次序的倒错被忽略了。延迟选择把时间问题凸显出来。在光子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之后,无论它从M1来还是从M2来,都已经发生,不可能重新来过。既然我们承认那个倒霉的光子从遥远的几万光年来到实验室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我们的决定注定是在光子走完了大部分路程之后做出的。从时间的角度看,惠勒为还原论者设计了最后一个可还原的部分。把整个过程分成了两个时段。在光子走完了前个时段,再决定做后个时段的实验。如果你承认光子的漫漫长路可以分解成前后时段,就只好承认,观察者在后个时段的选择对光子已经完成的前个时段的行为造成了影响。

延迟选择实验不只是一个思想实验,还具有可操作性。惠勒在自传中说:与其它许多思想实验一样,技术进步跟上了理论,使它变成真正的实验。Maryland大学的Carroll Alley, Oleg Jakubowicz, William Wickes于1984年——在实验室的实验台上,不是在棒球场上——演示了这个实验。爱因斯坦一直试图回避,而玻尔认为无法回避的量子世界的奇异性,是真实的。宇宙尺度上的延迟选择实验也具有可操作性:有两个天体,名字是0957+561A和B,它们曾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类星体。二者分开的视角是6弧秒。现已证明: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类星体的两个像。……这个结果把光束分离实验从实验室尺度扩大到了宇宙尺度。

延迟选择实验突显了量子理论与经典物理在实在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在此基础之上,惠勒进一步提出参与的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的观念,把整体论从空间延伸到时间,不仅空间不能被分割成一个个部分,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全部时间,也是一个整体。延迟选择实验已经成为一个经典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诠释,丰富我们对实在的理解。

此篇延迟实验部分,摘引自《延迟选择实验及其引发的实在问题》田 松(1)(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文章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pp.41-44;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从小追光

小夜灯
冰箱旁的小夜灯

关灯的时候,看到桌上有个发亮的东西,那是空调的遥控器的夜光按钮,我忽生感慨了!

记得小时候因好奇心重,总会拿着一些发光的东西玩,乃至于在床头点个迷你花生油灯,用的是那种清凉油小铁盖,装点花生油之后再捏根细细的卫生纸灯芯放入油中,一点就亮,靠着火苗还能感受温暖,场景虽是温馨,事实却极度危险,为此还遭大人痛骂,床头玩这东西,也不怕引发火灾,真是无知者无畏!

后来在小学的一节自然实践课上,咱自制了一个水果电池,就是用铜片跟铝片(锌片)用电线串联,然后以特殊排列的方式插在切成一瓣瓣的苹果上,最后接在一个小红色发光二极管,若接法没错的话,两种不同金属在酸性液体中的电势差会产生微弱电流引起二极管发光。我忘了自己当时有没有成功,只记得自己的好奇,这种光能维持多久?

到一年的中秋,叔叔应节还我买了个玩具灯笼,当时小伙伴们都有各种造型的灯笼玩,但只有我的是会发出音乐并且产生璀璨四射的光芒,主要是那个球体上镶嵌了各色透明“宝石”,核心小灯点亮起之后会折射各种亮眼光线,伴着音乐响起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围着我转,那时我就觉得自己手中的灯笼很是神奇!

再长大一点,就开始玩弄夜光“手镯”了,那其实只是夜光塑料围成的小圆圈,用的材料还有点香味,随便在亮处“吸”一下光,就能在暗处亮好久,重要的是它不单被光激发,也能因热发光。有次泡脚的时候我丢了一个到热水盆中,惊讶它亮起的光芒居然能照清纸上的字,那时我就觉得这东西更神奇,没有电也能如此,似乎它的光是无穷无尽的……

后来无知的我,开始追求如何制造光了,最初是照着实践课做了个电灯发光演示,无奈配的小灯泡是传统灯丝型,能耗高效率低,一节五号电池很快就没电了,后来换成了红色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耐久了许多,因为好奇的原因,我还拆了电子表,将显示屏底下那层蓝色发光膜弄出来充当光源,只因它跟传统的小灯泡似乎有很大不同,折腾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发光膜的损耗,长期的点亮导致它发出的光越来越暗,换了电源也是如此……当时我还不明白为啥它不像灯泡那样突然坏掉。

光源是一方面,电源我也有折腾过,只是小孩子倒腾的能力有限,各种电池:扁的、长的、方的、圆的、大的小的甚至开头文中写的水果式的都试过,因为《十万个为什么》看的多,我甚至还想找个同位素核能电池,书上讲它寿命极长,几十年不用换都可以!所谓的危险性则完全不在我考虑范围内,如今想来,若当时真能弄到这玩意折腾,一不小心产生的核污染可不是我这小毛头能承受的起的!

再长大就到了高中之后的物理课,有一节是讲波粒二象性的,上课开始老师就抛出问题:问光究竟为何物?答案无人知晓,尽管有很多科学家研究,但的确还没人彻底弄明白它是什么!把它说成电磁波那也还不是本质,说是粒子也是波的时候,我就联想到海里的浪与水分子,波就是一大堆分子的涌动么?可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科普杂志明确指出,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因为单个水分子不可能产生波动,而单个光子却可以产生衍射。光的根本属性就是粒子与波的结合体,这是生活在宏观世界的人类无法理解的。

不能理解不代表咱无资格探寻,只是长大之后了解多了,越发觉得光很神秘……尤其是一些科学家做的实验,屡屡挑战我们传统的认知,若那都是真话,支撑我们世界的因果律可能就要被颠覆了,光的本质怎可能是这样?而我们的世界怎可以没有因果?

预知为何,请看下回分解!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1个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