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之哈萨克族习俗文化

昨天入住喀纳斯湖景区,看到好多类似蒙古包的移动房子,开始我们就以为是新式蒙古包酒店,后边才知道,这是哈萨克族的毡房。

毡房跟蒙古包样子都很像,外观区别在于,蒙古包是侧边开窗,而毡房是顶部开天窗。用料方面,传统哈萨克的毡房,内骨架是用戈壁红柳木搭建,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各连接处都用牛皮的绳子和牛筋连接固定,既轻便又牢固;门框和门用松树制作。除此以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构架不用一枚钉子、楔子等金属工具。

毛毡则是有妇女们使用羊毛手工做,导游说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哈萨克的毛毡卖,跟你关系非常好的哈萨克族人或许会在重要场合赠送毛毡,如果你说一米五的床想要同等宽的毛毡,那对不起,没有,传统手工毛毡最多也就一米而已。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也有朝拜一说,但游牧民族要固定朝拜确实有困难,怎办呢?于是毡房设计上就有讲究,将毡房的门口做得很低,而且出口固定朝东,成人不论谁进来都得弯腰低头,毡房门口的朝向固定朝东,为何呢?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在西边,进入毡房的时候就像西边弯腰顺便朝拜了。

哈萨克族因为游牧转场,被誉为一生搬家最多的民族,也因为游牧的原因,哈萨克族也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离婚率最低的民族(严格说不是最低,但相对是非常低)。

传统哈萨克族人一生三件事:放羊,结婚,生孩子。放羊就不说了,以前听说转场百来公里很麻烦,有人就提问,为啥不用现代交通工具装载羊群,而非要这样骑马慢慢赶羊走?导游就解释,其实这样赶着走是有好处,抛开成本因素,也不说锻炼羊群使得肉质更好这种说法,实际上羊群是要定期淘汰一些弱羊的,转场的时候,方便通过羊只行走速度看出哪些羊应该淘汰处理。

然后是结婚,哈萨克族一贯自由恋爱,同样也忌讳近亲结婚,如何判断近亲呢?以前说是有规矩,要跨过三座山、穿过三条河的,姑娘(小伙)才能结合。但这个不严谨,严谨的说法是需要从名字判断。

哈萨克族的名字很长,那是因为哈萨克族人的名中包含了祖父辈的追溯关系。名字全称由本名+父名组成,往上追溯亦是如此。说出自己名字,父亲名字,爷爷名字后,都没有重复的,就可以结婚。

传统哈萨克族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其实这些节目一般节日也都会有,主要是为给游牧民族年轻男女们创造相聚一起的机会,说白了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相亲。

赛马就不说了,他们从小(5至6岁)就会学着骑马。唱歌嘛,哈萨克人非常喜欢唱歌,各种活动,场合,喜事哀事丧事,都会唱起与之对应歌声,营造情感共鸣,有时候歌声唱起,不开心的人也都看开事情了。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可见哈萨克族人唱歌的能力。

导游重点讲了这个“姑娘追”,字面意思就是女追男,男女双方各骑一匹马,定下起点,终点,从起点到终点过程中,双方都是慢慢走,边走边交流各种话题,走到终点后,小伙主动表白,不待表白的结果,小伙就要骑马转身回跑,姑娘紧接着也要骑马转身追赶小伙的马。

小伙如何知道表白的结果呢?就看两个都跑回起点后,姑娘马鞭是鞭在哪个位置,导游说,哈萨克族人在这方面也是含蓄的,如果鞭打位置是小伙骑的马屁股,那就说明小伙表白成功,两个可以开始谈婚论嫁了,如果姑娘马鞭鞭到小伙身上,那就另当别论。

结婚之后接下来就是生育大事,传统哈萨克族里边有个“还子”习俗。“还子”就是新婚夫妇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要改变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原为祖父母的称谓改为父母的称谓。与新生父母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的关系,称谓也随之改为哥嫂、弟妹。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还子”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还是因为游牧的缘故,哈萨克人一旦结婚生孩子,就开启独立放牧转场模式了。原先的父母就变成爷爷奶奶,停止转场固守冬窝子的家了。

转场放牧的生活其实条件非常有限,毡房布置在草地上其实也是很潮湿的,以前哈萨克族人四五十岁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有风湿毛病,这种恶劣条件其实初生婴儿是受不了的。

所以把新婚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交给父母带,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的。由于哈萨克族人普遍早婚早育,做爷爷奶奶的时候不少人才四十左右,尚有精力哺育幼儿,而新婚夫妇也可以趁此机会好好学习独自游牧转场。

这种习俗看似违背伦理,现在也确实不太倡导,但背后实质就是还是体现孝道,不单是过去,哪怕现在,父母最缺依旧是孩子的陪伴,当自己外出游牧转场的时候,小孩就代替自己陪伴父母了。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新疆游之喀纳斯湖之行

喀纳斯湖来之前,导游就建议,尽可能上高处平台看。旅游班车能上的最高平台距离登顶还有千个阶梯,只能攀登

话说登顶就是拼体力的过程,我背个登山包负重爬上去没啥问题,可很多同事跟我年纪差不多就不太行了,与之鲜明对比就是,路上看到有个老爷爷拄着拐杖也登了上去。

攀到半途发现这风景挺美,遂坐着歇歇,这里看到喀纳斯湖水显出某种灰绿色

导游说这个湖水四季变幻颜色,跟冰川融化速度有关,如果融得太快,这颜色会变成更白,相反如果冬季融化变慢,这湖水没结冰时会相当清澈

登顶这有个观鱼台,取名是因为传说喀纳斯湖有水怪,这所谓水怪极有可能是大型冷水鱼,这是最高处可以观望最大范围。
登顶观鱼台后遥望喀纳斯湖的几道弯的方向

拜天气所赐,风景极美,喀纳斯湖还有另一个奇观是在湖底的水下森林,毕竟这是个冰川堰塞湖,没成湖之前,这里长有不少古松树,根系都是纠结一起,即便枯萎也不轻易倒下,堰塞湖形成后淹没了这片松林,但古松木质极好,寒冷冰川水浸泡至今也没腐坏,形成了水下森林奇观,但这需要潜水后才能看到。

站在观鱼台,俯看喀纳斯湖的全景
从观鱼台所在山上下来 去喀纳斯湖边路上,看到一个小冰川湖
站在积雪上看喀纳斯湖,脚下真的是堆起的积雪,五月尚未融化
这有枯萎松树干,刻写喀纳斯欢迎您
这里是路过小景点——月亮湾,其实比较一般,拍照仅供留念

接下来就是本次行程中的民俗乐队的文化表演,因为用了“呼麦”唱法,比较有特色,所以录制下来分享给大家。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一种歌唱方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麦的介绍跟示范

第一首,歌唱马儿的

第二首《家乡》

《家乡》建议闭着眼睛听

最后一首,祝酒歌

祝酒歌环节,本该上当地图瓦人自制的马奶酒招待来宾,可毕竟自制散装食品有安全风险,疫情监管后就不给这样操作,祝酒歌依旧有,酒就没有了,也是小小遗憾!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