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该乱搞

之前听前辈说新浪SAE有乱扣云豆的现象,我没遇到过,在博客没优化之前云豆消耗确实有点高,自己优化操作,屏蔽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爬虫,再增加一些文件的缓存后,每天消耗人民币保持在了人0.3元以下,粗算每个月就10元吧。SAE这种高速稳定的服务也算对得起这价格。之后日子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就从大前天开始,云豆消耗又往上升了,我只当是访客多了点,没太在意。直至昨天下午登陆后台例行查看状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博客已于昨天凌晨5点停转。原因是当天云豆消耗超过了自己预设上限,话说那消费上限相对这小博客极为宽松,若非遇到异常则不受限。查看流量图志,当天PV高到了将近七万,UIP也飙到了176次每天!真是瞬间火爆……

访问图志
访问图志

暴增的流量太突然让我感觉不好,查阅后台日志之后我瞬间明白怎么回事了,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都是自己作孽,引来了一帮“吸血鬼”惹的祸。那个被频繁访问的PHP文件是网上抄来的一小段代码,作用是将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转换成直链供人下载,号称不限分享的百度网盘财大气粗,不屑于做防盗链措施,因而这算无伤大雅的小伎俩。当然我没有特意到处炫耀自己有这点本事,因此这代码平安用了好一段时间,直到现在,我也没在其他地方贴过这些代码。

后台日志
后台日志

那“吸血鬼”是怎么被引上门的?回想也就是6号那天,不知百度网盘抽什么风,一些文件能满速下,一些文件则慢如蜗牛。没什么耐心等的我索性就将代码用上,将百度网盘那个文件生成直链,交给了腾讯旋风去离线吸血,旋风吸那百度网盘的文件还是挺快的。再用旋风下到本地速度极佳。后面对于那些慢的文件我都这样用代码转换一番交给旋风去离线了。我没想过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现在的下载工具都是充满智慧的,是旋风离线的同时将文件做了标记,对应下载地址广播给了整个网络,如有人寻找相同文件,都懂的来这里下载了。冷门的资源也就罢了,若是热一点的资源,千千万万的“吸血鬼”就会挤上门。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并非没有考虑,当时就想这百来字节的代码,再怎么“吸”,文件也就那点体积,耗不了多少。事实证明我错了,面对海量的请求就算一字节的东西也会生成上千兆的流量,我拼不过。

SAE是好,只要有钱,面对海量请求它也能撑住不垮,但我不是百度,我耗不起!删掉代码之后,给它们抛出了404错误,可那帮“吸血鬼”还在拼命不断请求导致CPU负担增加。云豆还在剧烈的消耗。不得已祭出防火墙大招,屏蔽掉了那些贪婪的IP,因为不知道有多少IP,这可费了我好一阵精力。最后狠心直接设限,每5分钟超过100次请求的,都照拦不误,这才消停!!

总结:对于网盘下载这种烧钱游戏,不是谁都能碰的,哪怕沾上一点都是惹火上身!

防火墙统计
防火墙统计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

没钱与没时间:贫穷和拖延症的“异曲同工”

当时感觉自己时间太忙,时间不够用时,请读读此文;

当时感觉自己口袋太瘪,金钱不够用时,请读读此文。

这篇文章不是什么“真理”,译文还有些晦涩,但或许能给你一点点的启示。

其实,很多时候,“忙”是因为你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选择去做另外一种事情而已。换句话说,“忙”都是一种借口罢了!

当你忙得连亲情、爱情、友情都顾不上的时候,当你忙得连回复一封email(更不要说纸信了)的时间都没有,忙得连接一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忙得连回复个QQ和短信的时间都没有,你觉得你是真的忙吗?

最后,提醒一点:不论多“忙”,每天请认真阅读一点点东西,并认真思考一点点东西——哪怕是一点点的的东西也好。

正文:美国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研究的主导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他29岁时就因出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50万美元奖金;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沙菲(Eldar Shafir)。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国阿斯彭论坛上演示,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新书《稀缺:为什么拥有太少后果会很严重?》在9月3日发布,尚未出版就进了《金融时报》年度必读十本商业书籍榜单。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这个问题,会去找各种时间管理“圣经”反复研读,但“天才”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暂无人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