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游最后一天的行程依旧是人文景观为主。早上从大益茶庄出来后返回市区途中,参观傣族村落,了解当地文化。于是我们来到了曼别村。
首先实话说这是一个旅游购物点,但勐海当地对旅游购物的整治很到位,不存在强买强卖现象。而且流程设计上将购物体验做得非常好,比如这曼别村就是以文化吸引为主,附带介绍傣族的银器。
西双版纳的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教会在每个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充当了男孩的学堂,也充当了村里的养老院(扶养孤寡,或则没有生养女孩的老人),作为公众信仰,还充当了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传播教化信仰,改善村民生态。
来到勐海当地的时候就听导游说过,傣族自母系社会以来,女权文化保留非常好。傣族是男嫁女娶,男主内女主外。就连到了现在,这曼别村当地村委一把手都是妇女主任,村长才是二把手。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生育女孩,男孩都嫁出去后,这家的老人就得由寺庙供养了。
傣族的男性类似泰国那边,男孩小时候,必须出家一次,短则一年,长则终生。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接受过教育,长大是嫁不出去的(没有女人要)。由于男孩从小出家,寺庙里边的教育对他们一生影响非常大,仁爱、孝顺以及一些生活必备技能,如哲学、医学、艺术、建筑等等,都是寺庙教育完成的。
导游还举了个例子,寺庙是如何教会男孩敬老呢?当然是让男孩体验父母的艰辛,男孩出家是由父亲背着去的,一路背担由此体验了父亲不易。到一定岁数,小和尚要开始化缘,化缘就是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六斤六两重的钵化缘,这钵重量为何是固定六斤六两呢?那是因为胎儿在腹中开始生长的体重大约就是这数,村民收到化缘的消息,每家都会拿出上好的食材或是金钱,施与化缘的小和尚,施舍多少根据自家能力而定,总归是每个化缘的小和尚都会有。小和尚的脖子上的钵接受东西越多,会越发沉重。体会了如同满月怀胎的母亲那般艰辛,这些化缘的爱不能丢弃,需带回寺庙与没有出来化缘的小伙伴们分享,这种仪式就完成了男孩的教育。
女孩虽然没有机会到寺庙接受文化,但傣族女孩从小就得跟着母亲在外学习农活各类种植等技能,并且要学会做生意买卖。所以傣族的女人特别能干并且有生意头脑,体力活肯定也是很艰辛的,艰辛的程度以至于临产之前还是要做体力劳动,这么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是女人家庭地位极高,而且傣族女人体质极好。
这边的男人是需要嫁出去给女方的,而且要自带嫁妆,除了为女方打造银器送给将来的妻子,还得出卖劳动力。结婚前男方得免费为女方做三年义务劳动,如果是被休过的男人,还得再加一年,所以这边离婚率极低,至少我们参观这个村是没有听说离婚的。
傣族的女性体质也非常坚韧,一方面是常年劳作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约束,没娶老公的女人不能胖,以水蛇腰那样的身材为美,如果腰粗,男人打造的银腰带(女人必备,还不止一条)就很蚀本,特别是怀孕的时候银腰带也要放长,腰粗的女人很难娶老公。为了防止腰粗,就有各种手段办法,其中一个就是银腰带的妙用,测量体质并且常佩戴就有助减肥。
传统的傣族的房子,一楼是撑起用作养殖场,养鸡等。二楼才是住人,而且真正的传统傣族房子不用墙隔间的,现在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不是自家人(血亲)不得进内室;同时忌讳外人窥看,因为会得罪“家神”;过去的习俗规定,若男客人窥看了主人的卧室,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若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
由于大家都是成年人,对于傣族这卧室也不间隔,仅用纱布蚊帐分开,那新婚夫妇怎么爱爱这事,导游还有村里文化宣传员也都解释了,无非就是习惯就好。这让我们惊讶不已。难怪说什么这里的女孩早婚早育,从小耳目渲染。能不早么?
村内文化宣传员说这的女孩早熟的程度,不到十岁就来例假,而且会持续到六十岁为止,有个别的甚至五十岁还能生育,这就不简单了。难不成这种族差异如此巨大?
而且傣族女人生育都是非常顺利,文化宣传员都没有听说过难产这事,一方面是体力活锻炼比较到位,没有肥胖导致的乱七八糟的毛病,另一方面,过往医疗条件落后,傣族自家发展出的傣医自成体系,各种傣族医养的方子多了去,产后护理与我们不同,都没有坐月子的说法,生产十天之后都跟常人无异,也没有什么月子餐之类的讲究,就这样傣族女人都活到六七十也还是头发乌黑,耳聪目明……村里老人都长寿,最长寿的是今年一百一十多岁的。
我也不知道这村文化宣传员讲的有多少真假,由于我们队伍里边是有做医生的,文化宣传员讲的那些从她傣医爷爷那学到的理论,大部分是能与中医契合的。也就是说在一些疏通血脉缓解劳损之类的地方,这文化宣传员是有一套的。
由于最后话题是讲到了傣医养生,所以文化宣传员会郑重介绍傣家女人必备的三大银器,银腰带,银梳子跟银碗。但曼别村特别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允许私卖,我们是不能在文化宣传员的家里直接买的,所有交易都必须在村集体的交易场完成。交易收入都是村的收入,村里要将一部分收入拿出来供养村的寺庙(也等于供养学校跟供养老人)由于文化宣传员都是各家轮值的,轮值当天的家庭,女性主力不能上山下田干活,那宣传这天就等于积累了工分,工分可以用于雇佣村里的公共劳动力为自家干活,干活这部分收入不属于公共劳动力个人。而是属于雇佣的家庭的私家收入(当然也要抽一部分供养寺庙)。
曼别村这种集体主义的经济制度,是让我们感到特别新鲜的,这种制度之下,整个村的稳定性会特别强,也只适合集体有信仰的当地人。
得益于从小的宗教教育,文化教官说他们当地没有老人乞丐,如果发现,就是整个村的耻辱。而且曼别村生活指数很高,因为高铁征了他们村一部分地,所以村里每户至少几十万存款,他们并不缺钱,看到村里有些很老旧的木制房子,没有盖新房只是因为一大家子住的文化,家里老人住不习惯,老人不同意,晚辈就不能盖新房。
而且千万别低估了傣族的老木制房子,那些房子用的木料极好,防腐防虫以及坚硬的性能是城里不能比的,城里人用的橡木地板,这橡木在他们眼中都是品质极次的木柴,也只有城里人拿去加工、浸泡添加各种化学药剂才制成了家具、地板用。而傣族自己老房子的木材,就算拆了主梁,翻新一下做成的家具,那价格都可以飙升的。由于传统傣族木制房子需要木材珍贵并且量多,现在要建传统房子都要当地政府审批了,不提前几年准备根本做不到,这都是稀罕物。
由于文化宣传员的才学功底扎实,很好的让我们了解了傣族的传统与文化,所以最后推销银器的过程就很顺,大家买的也挺开心。虽然说价格很虚高,不过出来玩都是花钱的,买的就是开心!
返程时同事说,这傣族村落跟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以为是民族风情很浓厚的村落,后边仔细想想,我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光辉普照,最传统最落后的那种村寨应该不适合参观了。而刻意迎合游客伪造的民族风情也不真实,有合作社,村里有自个加工厂,牛羊鸡鸭等畜牲被迁移了,这才是当今傣族村落最真实的一面。
那些看得到的表面装饰太肤浅,从听故事,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傣族村落最内涵的文化一面,比一般光拍照的景点收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