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淘书之《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前阵子路过体育中心的时候,听朋友说那附近有一家比较有特色的,叫不打烊书店,顺而绕道过去参观了一下。

1200不打烊书店

书店装修环境风格比较复古,功能设置上又很新潮,怎么说呢,处处体现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吧。“沙发客”的房间我是没进去了,洗手间旁边的“窥视厕所”看过之后微微一笑!还有一些随机书包,花钱淘了一本你自己不知道的书,或有意外惊喜等等……

特色推荐区,读者手写的简介
“沙发客”房与“窥视厕所”区

当然今天的重点是,我游览其中看到的一本书,叫做《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乍看书名,朋友觉得不以为然,即便指出这是心理学类的书,他也觉得书名不好,有误导人去找借口的嫌疑。所以当时实体书我没有买,事后想想,这么容易被人批判的书名也敢起,想必书内另有乾坤。手机一搜有同款电子书,于是就定了电子版细读起来了。

如今的书都是挑着看的,如果开头不好后边就不必浪费时间,全书我是看完了,干货是有不少,要一一细说确实也不简单。对我这种基本没怎么看过心理学的书籍的人而言,获益良多。

第一章: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本章立足于唯物主义,这点我比较容易接受,起码不像某些玄幻心理那般,将人性微妙说得让人不知所措。人生来的基因、大脑发育的结构等因素,是每个人的气质与个性的生理基础。后天的培养、环境、学习等影响也有,但是有限度,也就说,后天努力修改个性气质,并非毫无用处,只是会有个上限。先天个性气质并无好坏之分,这点与我之前认知保持一致,只是第一次有人清楚指出,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的个性,那后天努力会终有上限范围,这是生理基础决定的。

我们对两性、亲情、特别是恋爱的各种习惯思路、反应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甚至是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书本依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程度与对关系的回避程度,将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恐惧-回避型。虽然现实中很少有人是纯粹归属于某一类,但将典型搬出来,依旧富有指导意义。

还有很多,比如父亲、母亲的影响、以及机制不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等,虽然看这些好像对当前用处不大。但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犹如治国要首先看过去的历史,解剖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才能对当下或则未来自己应该如何把控人际关系有个清晰判断。

第二章: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如果第一章是帮助回顾过去,第二章就是放眼当下,帮助清楚认识自己,实话说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如果没有专家心理指导,很难将自己从层层伪装中抽身出来,我经历过朋友的心理辅导(虽然他也不是专家)在一些事情上,我认为自己是。别人看来,我却不是。这很矛盾……所以第二章会用很多篇幅解释不同的人表现如何,以及应该如何。至于凭自身感觉,对号入座?抱歉,估计没什么人能正确对上号。据我所知,专业心理测验是非常严谨的过程,绝不是说拿几个问题随便问问回答就能知道的。人特别善于伪装,尤其是自己都会骗到自己……

第三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就是教人如何谈恋爱了,这一章虽然有蹭热点的嫌疑(因为两性、恋爱是长久热点)考虑到当前社会离婚率节节攀升,我认为恋爱教育仍是应该接受的,并且值得很多人认真学习。虽然章节内容不如第二章来得多,但把握精华也确实足够了,精华要点在于,不管两个人之间如何的亲密、不分你我等等,请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自我、保持自己成长学习的权利与机会,同时彼此互相尊重。相敬如宾都是老生常谈,只是很多人把握不准“敬”的程度与分寸。觉得肉体都彼此交融了,何况心灵,可心灵要交融一起,谈何容易……按照我的理解,就算成了家,也都还是两个人,做不到融一起。所以作者关于恋爱的指导,没有完美,只有合适,至于怎么合适,是从认清自我,而后保持自我开始的。

对我来说呢,偶尔看看这些心理学类书籍,也算丰富一下自己的情商,本身我这方面天赋不高,只能通过后天恶补,虽然后天学习会受到先天基础的限制,但努力总比不努力要好!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1个赞)
Loading...

《未来简史》读后感

书相对比较贵,鉴于新书不久,作者很多观点都比较新颖,还是值得一看!

我之前一直以为,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效率提高,未来不单吃穿无忧,人们个性还能极大发展……稳健步入共产主义之类,这都是传统教科书上写的,但作者在这方面狠狠的扇了我一巴掌!倒不是说共产主义不能到来,而是它跟咱想象很不一样。

未来的故事是从过去开始的,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回望了人类整个历史进化的大概,很多观点,比如宗教如何控制人、互为主体(一些并不存在的“人”)对社会的影响,例如人的自我意识如何产生这种争议话题,作者也不知道结论,一个脑细胞不能代表我,120亿个脑细胞也不能代表我,但这些脑细胞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传递了冲动信息之后,我这个意识就出来了,这很神奇!社会与集体都有意识,文化、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其表现,只不过以前社会信息流动很慢,活在其中的人深受影响,能召集海量民众,按照一定规则完成声势浩大的工程与战争,都不过是某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产生了现实的作用!每个意识,都能成为一个主体!

但各种迹象表明,人所谓意识到的自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个体。人的大脑里边其实存在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意识,例如“叙事自我”要完成计划,而“体验自我”却想着享受当下。对于脑裂的患者,甚至左脑与右脑都会产生不同的意识。自喻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过是运行在120亿个脑细胞计算机上的某种算法,只不过这种算法对目前人类来说非常复杂,并且有很多不同的进程。所谓单一的、神圣不可分割的灵魂并不存在人体之中!

智能不等于意识,例如程序会下棋,但我们并不认为程序有意识,虽然我们搞不清楚意识怎么来的,但对于现实来说,能够解决对应问题的算法就是OK的,意识并非必须,能产生多少价值才是关键,过去是因为国家的生产以及战争需要大量的民众,因此国家才需要保证民众的普惠福利、尊重个体人权,需要人自由发展以提高效率与价值等等,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以被机器替代,今后打仗也不需要拼人海战术了,甚至长期专属于人的,至高无上的艺术、创作、发明领域,AI也开始攻占(歌曲创作、文章写作、绘画艺术、机器也能做到了),未来多数人的个体价值会被降低,目前在核心领域,一些关键的决策还需要依赖领导人丰富的经验来把控,可事实上,面对一些极为复杂的情况,人脑也没办法像机器一样进行海量数据的分析,该是电脑做的事,依旧是电脑完成,由电子算法汇总的结果给人来做最后决策。

所以本质上,我们很难说清楚社会究竟是人在管理,抑或是背后有庞大的数据流正在自我管理,过往的社会,信息流动这么慢,某个看不见的“意识”依旧产生了深远而宏大的客观影响。如今信息社会,数据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流通全球,集体意识将会发育得更好,变得更旺盛、更难以捉摸。而这背后,究竟是人脑起作用,还是海量数据网络反作用与人类,谁也说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海量信息面前,人脑这部古老的计算机将不堪重负,先进的计算机依靠自我进化的算法不断在各个领域替代人类。虽然现在很多领域AI都还无法胜任,但目前的社会正在高度信息化中,人与人之间正像一个个脑细胞一样,被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形成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甚至全球人类的意识。个体的价值越来越不重要,集体的智慧正史无前例的发育!

人今后肯定要往电子数据方向进化,新人类会比如今更擅长处理数据,计算机也在往神经网络方向进化,新电脑会比现在更加人性化!而万物互联之后,个体将不再重要!各种各样的意识会混合在一起,正如今天我们每一小个脑细胞,都会有微微小冲动,海量脑细胞混合连接,自我意识就诞生了!

所以,未来的人,可能会越来越接近与纯粹的数据与算法,快乐,不死,超神的秘密就在这!

觉得好可以点个赞!
(2个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