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忙备考,冲刺复习忙到连博客都来不及更新了,想着自己过往除了英语之外,全都是逢考必过的,不想浪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考,只能多努力……考完之后总体感觉还好,只差结果未知,过个把月吧。但愿理论、技能两科都通过,然后顺利进入综合评审的论文阶段。到了论文我就不怕了,都是格式化的东西,谁让咱是常写作的呢?
考完之后拿出前阵子秒杀的一个四人餐,什么乳鸽皇来着?去过的饭馆都记不清了,抢着秒杀的东西,才八十多元,出品居然不俗,广州老饕餮都赞这的口味好,我的大众点评难得给个好评了。
老城区这边就是不同,很便宜的消费也能有很不错的口味,有情怀的人可能都喜欢在这呆的,说到情怀,同吃饭的一位大伯跟我聊起当年的广州了,表情言语之间,隐约透出落寞的味道。
广州是经常被拿来与深圳比,什么经济实力、国际地位排名之类,在大伯这样的老广人眼里从不在乎,深圳再怎么强,广州依旧是省会。深圳是国家改革开放之后的宠子,而广州上千年的老城,若广州还跟深圳这样的后起之秀斗来斗去,实在很失风范。
所以大伯这样看明白的老广人,是不太在乎所谓的经济实力比拼的,他们更在乎的是一座城的文化底蕴,毕竟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线大城人来人往,只有文化才是这座城的根。
可近些年,广州居然偏偏就是“根”这里出问题了,这才是让大伯感到落寞的地方。没了经济地位,连文化古都的头衔也保不住,那这座城还算什么?
大伯说,他们那个年代,也就是广钢兴旺的时候,那时候广州有很多类似广钢这样的大工厂,里头的工会都会经常轮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文化表演,因为是公益性质,门票最贵一块,通常都是一毛,别看是公益,水平其实一点都不低,很多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都会捧场的,还有各种顶级大师作品的公益展览,那时候的文化广场,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文化广场。很多今天看起来需要考虑传承保护的艺术,在当年可是相当之有群众基础的,人们都喜闻乐见,不管三流还是一流,每个人都能指点一番。
老伯还一脸嫌弃的说,现在上边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艺术、传统粤剧之类的传承问题,说什么要培养接班人,有几个年轻人能接下来?现在那些后生一辈,比当初的差太远了,根本没接上,他认识的朋友中,走了的就不说了,活着的还有国家大师称号,每个月临特殊津贴的,都没找到接班人……当年很热闹的一个个的文化宫,现在也慢慢无人问津了。
听着大伯说以前的事,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当初文化鼎盛时期的广州,恍惚过来,其实广州一时的落寞只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一切都变得太快了,如果整个社会都浮躁,这座千年古城沉淀出来的艺术之美,是来不及给人欣赏的。懂的品味的人老的老,走的走。新一代都是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人,有趣好玩的东西看都看不完,又有几个能耐着性子专门跑去看那斯斯文,慢悠悠的艺术呢?
但,时代很短暂,历史是长河,我坚信人口爆炸时代出生的这批人一定会老,当有足够多的人,心慢下来的时候,古典主义会重新兴起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三十年不够的话再过六十年也行,千年之城不在乎这点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