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路过体育中心的时候,听朋友说那附近有一家比较有特色的,叫不打烊书店,顺而绕道过去参观了一下。
书店装修环境风格比较复古,功能设置上又很新潮,怎么说呢,处处体现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吧。“沙发客”的房间我是没进去了,洗手间旁边的“窥视厕所”看过之后微微一笑!还有一些随机书包,花钱淘了一本你自己不知道的书,或有意外惊喜等等……
当然今天的重点是,我游览其中看到的一本书,叫做《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乍看书名,朋友觉得不以为然,即便指出这是心理学类的书,他也觉得书名不好,有误导人去找借口的嫌疑。所以当时实体书我没有买,事后想想,这么容易被人批判的书名也敢起,想必书内另有乾坤。手机一搜有同款电子书,于是就定了电子版细读起来了。
如今的书都是挑着看的,如果开头不好后边就不必浪费时间,全书我是看完了,干货是有不少,要一一细说确实也不简单。对我这种基本没怎么看过心理学的书籍的人而言,获益良多。
第一章: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本章立足于唯物主义,这点我比较容易接受,起码不像某些玄幻心理那般,将人性微妙说得让人不知所措。人生来的基因、大脑发育的结构等因素,是每个人的气质与个性的生理基础。后天的培养、环境、学习等影响也有,但是有限度,也就说,后天努力修改个性气质,并非毫无用处,只是会有个上限。先天个性气质并无好坏之分,这点与我之前认知保持一致,只是第一次有人清楚指出,如果有人不喜欢自己的个性,那后天努力会终有上限范围,这是生理基础决定的。
我们对两性、亲情、特别是恋爱的各种习惯思路、反应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甚至是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书本依据人们在关系中的焦虑程度与对关系的回避程度,将成年人之间的“依恋”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回避型、恐惧-回避型。虽然现实中很少有人是纯粹归属于某一类,但将典型搬出来,依旧富有指导意义。
还有很多,比如父亲、母亲的影响、以及机制不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等,虽然看这些好像对当前用处不大。但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犹如治国要首先看过去的历史,解剖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才能对当下或则未来自己应该如何把控人际关系有个清晰判断。
第二章: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如果第一章是帮助回顾过去,第二章就是放眼当下,帮助清楚认识自己,实话说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如果没有专家心理指导,很难将自己从层层伪装中抽身出来,我经历过朋友的心理辅导(虽然他也不是专家)在一些事情上,我认为自己是。别人看来,我却不是。这很矛盾……所以第二章会用很多篇幅解释不同的人表现如何,以及应该如何。至于凭自身感觉,对号入座?抱歉,估计没什么人能正确对上号。据我所知,专业心理测验是非常严谨的过程,绝不是说拿几个问题随便问问回答就能知道的。人特别善于伪装,尤其是自己都会骗到自己……
第三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就是教人如何谈恋爱了,这一章虽然有蹭热点的嫌疑(因为两性、恋爱是长久热点)考虑到当前社会离婚率节节攀升,我认为恋爱教育仍是应该接受的,并且值得很多人认真学习。虽然章节内容不如第二章来得多,但把握精华也确实足够了,精华要点在于,不管两个人之间如何的亲密、不分你我等等,请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自我、保持自己成长学习的权利与机会,同时彼此互相尊重。相敬如宾都是老生常谈,只是很多人把握不准“敬”的程度与分寸。觉得肉体都彼此交融了,何况心灵,可心灵要交融一起,谈何容易……按照我的理解,就算成了家,也都还是两个人,做不到融一起。所以作者关于恋爱的指导,没有完美,只有合适,至于怎么合适,是从认清自我,而后保持自我开始的。
对我来说呢,偶尔看看这些心理学类书籍,也算丰富一下自己的情商,本身我这方面天赋不高,只能通过后天恶补,虽然后天学习会受到先天基础的限制,但努力总比不努力要好!
收藏啦,哪天读读看~貌似蛮好看哒(●ˇ∀ˇ●)
期待你的读后感……
看得出,文艺气息很浓,现在的的书店,需要这样的,太专注于“卖”的书店,全是金钱的气息。现在的人,更多的是享受看的过程。
重点在于,享受看的过程中,书店也要赚到钱才行!
必要的心里干预和辅导是必要的,毕竟没有人是圣人。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更加不容易疏导。
偏偏咱国内,对于心理医生总有疙瘩,觉得去看的都是不正常,殊不知正常的人本来就没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