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于《青春回忆集》
说起这段往事,算是有苦有甜吧,这本是初三临近中考的时候。面临人生第一个大的选择了,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风声,说中考有个区考以及地方市级考。回老家那个小地方考试会比较容易等。于是当时就动了回老家考试的念头。
当时不只是为了考试简单,更多的是因为当时花了不少钱买了SONY EX505随身听(《回念曾经的卡带随身听》)。生活费紧凑。折腾回老家可以再次跟家人要生活费。当年动这个念头其实是比较幼稚,也是自己刚进入青春期,很多事没搞清楚。
也好在班上做这样的选择不止我一个,同学里边有个也是老乡的,我们两个一起就这样决定了,这给父亲添了不少麻烦,他过来接我,知道我花了大价钱买了这玩意,确实也说了一顿,但孩子既然任性他也没办法。老家镇上的初中有父亲的同学任教,联系了一番,帮我在老家报了中考,我就这样回家了。
当时回一趟老家不容易,从桂平到镇上的路应该还没扩建铺水泥,镇上进村更别提多坑洼。父亲不止一次提醒我回镇上的初中后读书条件会非常艰苦。我听着却没有在意,在家睡了一晚之后,第二天就要去镇上初中插班,老爸起着摩托在前面给我引路,我自己只能骑单车。农村镇上住校得有单车,要不然从镇上回家只能走路,我既然会骑单车,那就跟同学们一样骑个车去学校吧。
从家里骑这一程之艰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父亲骑着摩托车每开一阵,就在前方停下等我骑单车慢慢追,乡村道路坑坑洼洼,还有上坡下坡,我骑这农村老牌凤凰单车质量虽好,可我娇生惯养的体质,还是很难适应乡下的泥巴路,特别是上坡的时候,使尽吃奶的劲哪怕站着踩也吃力,偶尔还是得下车推行。就这样一路磨蹭磨蹭,总算到了镇上的初中。
镇上的初中有两所,一中跟二中(现已合并),两所中学都不在镇街道上,而是距离镇还有大概三公里的一座丘陵上。父亲说那是山,但比起四川或则贵州那样的大山,镇上中学那山只当是丘陵。父亲让我插班在一中,因为他的老同学在那班上是班主任,只因插班时间并不长,我现已忘了那老师的名字,只记得当时老师将我们迎到了家里,父亲跟老同学聊了一下我的情况,拜托老同学照顾我,然后就走了。
我当时虽然对农村的中学有多落后有了心理准备,但也只有真正经历之后才知道落后的程度是超乎我当时的想象吧,下边就一点点说吧。
首先是宿舍,女生的宿舍我没去过,而男生的宿舍差不多是在丘陵最高处的一排瓦房,里边都是木架双层床,什么风扇、地板砖之类的就别提了。我2014年的时候还回过去看了一下,依旧那么破,可见当时的落差感是很大的,印象中还记得宿舍同学用家乡话笑着告诉我们,瓦房有些位置下雨天可能会漏水,让我们多注意一下。
其次是饭堂吧,饭堂的位置相对比较低,也就是说我们下课后路过宿舍那排瓦房,还要走过一长串的阶梯才会到饭堂,面积也不大,印象中好像没座位。都是打了饭就回宿舍吃。分菜的小隔间看得出是新建的,铝制框跟玻璃窗隔离了周围,看着还比较卫生,当时我的第一判断应该是教育局要求的。形式大于实质,但印象更深的是米饭很难吃,据说时学生们从各自家带的米凑合煮的饭(当时农村的初中生从家里带米,可以抵消一些学费),还有菜,基本都是青菜跟豆腐饼居多,我跟老乡两个从城里回来读书的,吃不惯这么艰苦的饭,往往都花钱加菜,但实际上能加的菜也都是扣肉碎,一勺一勺的,每天都如此……偶尔能吃到一些鸡肉、鸭肉都是极为难得的。
还有就是澡堂,因为远离镇上,所以并没有24小时自来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想要洗澡,都得“下山”去到低处,校门口那有个很大的水泥砌成的水池可供打水洗澡,至于澡堂嘛,女生的澡堂我肯定没去过,男生的也就在校门口旁边,看样子好像是以前的公厕改造成的。
我记得那会天热,很多男生图方便还是咋的,也不知是哪个男生开的头,就在大水池旁边穿着内裤开洗了,洗得比较起兴的时候,直接丢个桶到水池里“舀”一桶水起来,往身上猛地一倒,耐不住性子没来得及离开水池边的,冲倒在身上的水,又有一部分流回池子里循环使用……后边逐渐的有好多男生也跟着直接在池子边洗澡,一排只穿内裤的男生就这样露天搓着,也不知道女生过去打水看着是什么感觉。
然后就是教室,镇上的初中课室跟城里没有太大差距,除了木课桌稍微旧了点,教室里边缺少投影机或则电脑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当时城里也不是每个课室都有这样的设备)该有的黑板以及照明的灯管都不缺,同学们也是习惯于将很多书竖着排在课桌前方方便取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室的环境也是最接近我在城里的感觉了。除了上课的老师普通话不太标准,同学们该有的备考氛围也都有。
这里让我比较难忘的一点,当时同学们得知我们是从南宁这样的“大城市”返回备考,对我跟我老乡两位都抱有特别的眼光,想着我们在学习上或许比较厉害,所以起初会遇到不少同学请教,我那时候其实并不觉得自己不懂一些题会有什么不好意思,其实我成绩并不算好(特别是英语尤其菜),哪怕回来考试也一样,慢慢的同学们也就将我们当做普通人看待了。认真想一下也就知道,如果真的是城里学习很好的学生,当时根本没必要回老家考试。
初中生的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短暂的几个月相处,我们俩跟周围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起来,很快我们也学会着周末没有课的时候跟同学们出校门到镇上,或则隔壁镇上闲逛,当时村镇上网吧还没兴起,学生的闲逛也就真的是闲逛,买点日用品。在农村的镇上,我们买到过山寨的洗发水,飘柔、海飞丝、潘婷之类的,洗的了之后冲水,头发会粗糙到不行,好像用了洗衣粉洗头一样,还见到一些村老汉,直接在街上摆摊卖神秘壮阳药酒。或则是老村姑摆摊卖蜂蜜巢,蜜石等,当然,那段时间最大的一笔开支,是买了个全波段的收音机,忘了是什么牌子的,总归解决了一帮学生在无聊的日子里获取信息资讯的问题。
还有一次比较欢乐的时光,就是跟着同学们一起踩单车回家,都是在一个镇上的,甚至于都是在一个方向的,当时应该是早上,我们出了校门,几个小伙伴们踩着单车在镇与镇之间那条平整的公路上飞驰着,清晨的太阳射下的光纤穿过一排排树林照在我们身上,清晨还比较凉快,我们又踩得极快,晨风从我们耳边呼啸而过,我沉浸在返家的愉快中,整个人惬意极了。前方的小伙伴们还很大声有说有笑,少年般飞驰着。
出了镇回乡的泥巴路就不平了,因为是一群人在一起,相比起我初次到校一个人踩车的痛苦经历,那次反倒不觉得很累了,小伙伴们有几个都互相串了门,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班上有人就住我隔壁的村,那可是相当近。
很快就到了中考,当年的中考我们也是没有在本校,得去到隔壁一个更大的镇上的高中部,用他们的场地与教室考试。那个镇距离我们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为了避免来回奔波,我们所有考试的同学都过去那住了几天。只记得当时宿舍的环境比我们的好,总归是住上了水泥房的宿舍,那几天在学校的伙食也是我回老家以来最好的饭堂餐,可惜好的饭菜来得太晚,那是我初中在校最后的饭堂餐。
当年中考的成绩其实很不理想,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父亲失望乃至愤怒,说花了这么多钱供我在城里读书,回来考试就这样子,干脆不要读了,想让我出去打工。好在是母亲疼我,替我辩解说外边城里那么好的环境,回到乡下考试肯定发挥失常等等,后边老爸思忖着,终归还是让我继续读高中,没考上好学校,那就花钱买借读权,在02年的时候,父亲一次性砸了六千块把我送到了当时桂平市里比较好的桂平三中,当然,那是后边高中阶段的故事了。
初中就这么为自己前途深谋远虑了啊,佩服。
我在认真考虑父上大人骑摩托车,你坐后面,肩上扛辆老凤凰这么干的可行性。
初中那时对自己的英语绝望,一度想过干脆直接转读中专即可!好在被班主任拦住了!当然这事我没想过要详细说!
震惊
作为城里长大的娃,这样的条件确实……
震惊吧,广西山村的条件,那还是2014年时候拍的!
这样的宿舍条件,放在14年来看,算是很艰苦了。
但是上学的意义,与住宿环境无关,我也住过条件很差的宿舍,虽然比文中的条件要好些,但与当时的时代相比,也是毫不匹配的。
我就觉得吃不好,睡不好就跟学习有关。初中住校还是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