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约了个1993年的小兄弟吃饭,无意中听到他说他老家有一种集资制度,这东西在他老家有个专有名字,只是这词汇我忘了用普通话是怎么表达了,大意是他老家周围一个片区,每人每个月交一笔钱进入一个项目。当成员中有谁需要动用这笔资金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财产抵押,然后借出去的钱计利息。
我听出几个要点,首先,他家乡这制度是有历史,说从他小时候就一直有了,按他年纪至少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运转。
其次,项目是有很多种,他参加这个属于房子首付类的,当然应该也有其他类别,比如个人创业类,或则大病保障类等
第三,成员是每月交钱,不是按户算,而是按个人算。
第四,资金不是官方管理,而是片区内属于德高望重的人管理。片区多大呢?他参加的那个是二十几户人家,人口未计。
小兄弟参加的首付项目是每个月把600元打回家里,十年后可以有10万这样,刚好够自己在老家房子的首付……这么细数下来,我就觉得这制度很有意思,这明显就是民间集资借贷范畴,我以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但这么一说明显不是,而是有历史的了,90年代很多地方还不富裕,他家乡也只是个县城罢了。
特点在于,那个地方这事很普及,属于家家户户人人都参与,而且似乎形成了一种公认制度,也是一种公摊借贷的文化。年轻人都知道这东西,将来如果有想法有思路有机会,就会动用这笔公款冲下海。赚了自然都好,亏了也还有抵押物在,大家不会有明显损失。
难点在于,这东西居然没出事,或则说出事之后摆平了,大家都还能继续认同……
我老家农村其实也有很多民间借贷,前不久我买房需要凑钱首付,也打了不少电话想借钱,自然听了很多故事,我才知道父亲也借了钱出去,暂时收不回来,这本来很正常,但能将其变成连小孩都知道的制度,还能按月投入,有项目分割以及预期回报,这明显水平高了不少,难怪能运转那么多年。
风险自然也是有的,我跟小兄弟也说了,别看有抵押物在,算上安全系数似乎很保险。08年次贷危机前也是有不少房子抵押,大家也都觉得很安全,一两个项目暴雷不足以影响系统,但真正的系统性风险是整个市场全盘跌了,连抵押物也不值钱的时候。
但看他说的样子,似乎他家乡那套制度经过了这样的考验……当时这小兄弟都还没毕业出来呢,会知道这些项目有没有出事么?
想来我们说有些地方的人特别有经商头脑,一方面是风气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民间集资特别盛行,大家都参与其中了,也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创业的门槛低了很多,相关利益方也能提供更多样化的支持。
我们老家就没这样的事,对比这贫穷地区跟富裕地区的差别,真的是思想文化上的差别……
我不是说鼓励民间借贷,而是说我们当前金融系统,对个人借贷支持是明显不足的,一般说能从银行借钱,都不会走这样的路,大家都很熟的一个圈子里玩借贷还不上,很伤形象的嘛。都有东西能作为抵押了,为什么不走银行?是银行不认,还是说嫌太麻烦不给搞,这都是个问号。
民间(村民)集资,还挺有意思的,感觉人跑不掉,比较放心些。
初级民间借贷就是熟人借贷,靠人脉借钱咯
要不博客圈来个集资,钱都放我这。233
先发布一下集资方案看看?嘿嘿
谁还没有个只有三五十户人家的老家?
我没有。
这意思是,那边城镇化进程很快,老家都没邻居了?
不。我爷爷15岁进市内打工,我爸就出生在城市,我当然也是。所谓的老家,我爸也只认识不到20个人。我只认识大爷爷一家七口。以前回老家唯一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上坟。清明节、中元节或者寒衣节,如果赶上放假会回去一次,频率大概是三五年。2006年把我爷爷坟地迁出来后,就再没回过那地方了。
至于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一片筒子楼,一个社区1200户~1500户,关上门谁认识谁啊。
那你们家进城挺早的,别说我父亲了,我自己都是出生在农村。我们那的农村是以宗族同姓为群。村里不是三姑就是六婆。只是我从小到城市生活,跟他们不熟罢了。